上:魏朝佛塔,就在黄杏林外,千余年历史仍斑驳记录于塔壁上。下:云居寺山门,乃书法大师赵朴初题字。

·

当人安静地走在云居寺里,

眼外延绵着,

是云雾怜恤的群山,身边不远,

是历尽沧桑的古老柏树,

人若是累了依靠在殿宇廊柱上,

那身边还有微微风动的翠竹,

心,也就缓缓沉淀了。

·


云居寺来过两趟。

第一回是1997年,那是中国外交部一位朋友安排的,我到房山是为了好几篇报道,一是北京猿人洞穴,一是周代古老燕国遗址,然后就是这座远在山边当时很多人都不清楚它的云居寺。除了北京猿人洞穴,云居寺和周代古老燕国遗址都还没对外开放。那时外交部派了一部奥迪大房车,就我与朋友两人,那周代燕国遗址还得打着电筒到地下挖掘半途的坟葬区去,幸好,古老的云居寺倒是在地面上的,只是四周荒凉,山路也不好走,但云居寺那份孤绝于世外的美,路再难走,也值得。

97年的云居寺,真像是一处被遗忘地方。

但其实算起来,它距离北京市中心不过70余公里,只因为当时房山还是个冷门地,它又远在人烟罕至的石经山山脚,才让人有着遥不可及的感觉。


魏塔上的建筑已见日后唐代叠檐之雏形。高处俯瞰,远谷世外,实为保护佛教文物之理想所在。

1400年历史的隋代古刹

半山上的云居寺,建于久远的隋代,是名符其实的古刹。不过,假如再花点脚力爬往高处,俯瞰下来就能清楚看到它其实是一组依循着自然地势而设计出来的建筑群。

这一组常被薄雾轻云围绕的建筑群,包括了主题云居寺部分,石经山的藏经洞,还有唐代及辽代的塔群。三位一体,俨然是个宗教宝库。

那时第一印象,云居寺非常孤绝,也非常地脱尘遗世,寺院部分面积虽只有一个足球场大小,但走遍了各处,皆无人影。

云居寺在隋末公元605年始建,当初名为‘智泉寺’,或许就因为此处向远望云特有意境吧,之后方改称‘云居寺’。

它最兴盛时期,是在辽代。那是因为对佛教无比虔诚的辽圣宗很用心地扩建了此寺,并将它的阵容分为五大院落及六处进殿。中路上都是佛殿,左右两路有行宫、僧侣宿舍。辽圣宗更在寺院的前后,建起了北塔及南塔,让云居寺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遗憾的是,辽圣宗所建的两塔,其中南塔在日本侵华时已被炸毁,现在看到的南塔,是从照片里重新仿建的,在2014年落成。

上:后山附近有小敦煌之称,此处有不少佛窟。下:花园以正方形分割,各小院有暖室相接。

而金、元、明、清各代也都进行过修葺工程。因此,在云居寺各个院落和进殿内,都能寻出一些各代文物遗迹,它也可说是北方在历代佛教建设上的一部立体历史。

当人安静地走在云居寺里,眼外延绵着,是云雾怜恤的群山,身边不远,是历尽沧桑的古老柏树,人若是累了依靠在殿宇廊柱上,那身边还有微微风动的翠竹,心,也就缓缓沉淀了。

有缘亲眼目睹唐代石板经  

云居寺原有南北两塔。南塔虽曾被日军炸毁但在2014年也已重建。我初次到访时,南塔重建工程尚未动工,也正因如此,幸运的我有缘随负责人到它地底下的藏经穴里去看个究竟。

上:檐影斜照,苍山落日,魏塔矗立天地,人世有感。下:云居寺也是个欣赏石刻碑文的好所在,名家不少。

原来这地底洞穴就是云居寺最高价值所在。而背后的历史,可谓血迹斑斑。

历史上,曾因为佛教过于兴盛,统治者因感到有威胁而有过灭佛行动,当时焚毁寺院,杀僧无数,更搜查经文加以焚毁。当时云居寺的僧人们肩负起护经的重任,日以继夜,将大量佛经刻在石板上并深埋于地下,让佛经逃过大劫得以保留。

地下石板经的发现,也挺戏剧化的,从文献记载里得知地下埋有经文的考古教授,耗了许多时间都不知道地下石板埋在哪里,怎知一次无意在农家,发现灶边映着火光的石板上竟然刻着经文,而且是很重要的一块,就凭这块石板上的记载,才摸索到真正的地下埋藏石经板的确切地点。

左:留下的唐代佛塔较小,为五重设计,塔壁上刻有经文。右:重新修建后,魏塔更显雄伟。

97年那时,刚好要根据旧照片来重建11层的南塔,当局纷纷将深埋千多年的石板经挖上来重见天日。我也太幸运了,有缘目睹这一块块历史沉重的心血之作。每块石板经,经大约60公分乘90公分大小,虽是避难仓惶之作,但字字端正明朗,仍是玲珑珠玑。遗憾是,三年后这外交部朋友告诉我,我看过的那些出土石板经,经过一番保养处理后又悉数埋回地下去了。原来千多年深埋地下,大部分石板已不适合出土而变得易碎易裂,我深深感恩,我与石板经相差1400余年,这辈子能让我亲眼看到,确实极大缘分。

现在,虽然在云居寺藏经室内,也能看到密封展室内有石板经。这些石板经,倒大部分是后来才刻制的。也就因为云居寺因为在灭佛时能把经文保护下来,后来历代都有高僧鼓励在石板上刻经并收存于此。也因此,大量的石板经无疑也就成为云居寺的镇寺之宝。

古老辽代佛塔珍稀无比

云居寺的辽代北塔,倒是傲视岁月,一直矗立至今。

这样古老的辽代佛塔,为砖砌式的舍利塔,如今已属珍稀建筑。

幽远而沉着,景色随季变,唯有佛法静养于此。

这北塔又称为‘罗汉塔’,始建于辽代天庆年间,塔高30余米,砖砌的塔身集合了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融为一体,古风造型,极为特殊。

在塔的下部为八角形的须弥座,上面建有楼阁式砖塔两层,然后再上置覆钵和‘十三天’塔刹。这种造型的辽塔,十分罕见。

在唐代景云年间(公元711年至727年),北塔的四面又各建了较小的唐塔,五座塔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也是金刚宝座五塔的早期实例。

其实,塔也是云居寺的特色之一,在寺院内及周围的山上,辽唐明各代所建造的砖塔及石塔就有10余座,在这些默默叠着历史的佛塔中,以石刻大藏经创始人静琬的墓塔——琬公塔,最为珍贵。另一处,纪念唐代金仙公主捐助刻经事业而建的金仙公主塔,也是难得的古迹。

虽然岁月无情侵蚀,北塔上的罗汉石刻,虽然依稀还能看出它棱角峥嵘的形状,不过也多数已颇残破,反而是唐代的佛塔,却相对地保存得较为完好,更难的是,这些佛塔上面也都有明确的纪年。

深秋的云居寺,逐渐隐在一片寒凉肃杀里。

其中一个唐塔的内壁,刻有一名眼睛深邃、轮廓尖棱,鼻子高翘的供养人,有推论说这是外国人,唐代当时与海外交流频密,也大量任用过外族为官,可见盛唐时这里还真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地。

云居寺,就是藏经最丰富的寺院

或许就因为自己职业是写作的关系,我对于字数,也特别敏感。

当我获悉云居寺里竟然‘藏着这么多字’,说真的,之后连再看到它的一草一木,心里都会带着深深敬意。

云居寺,总共有14278块从隋代至明末(605-1644)雕刻的石板经,总字数是1700余万字,而每个字,都是在石板上一笔笔凿出来,时代之久远,工程之浩大,刊刻之宏伟,已经是世界之最。现在在藏经室内能看到的,多是灭佛运动之后的明代石板。

 或许就因为自己职业是写作的关系,
我对于字数,也特别敏感。
当我获悉云居寺里竟然‘藏着这么多字’,说真的,
之后连再看到它的一草一木,
心里都会带着深深敬意。 

而除了石板经,还要加上纸本抄经。纸本经文共22000余卷,它们也多是明代的刻印本及手抄本,包括了明代南藏、明代北藏,及一些单刻的佛经。其中有一本《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妙莲寺的比丘祖慧刺破她自己舌尖用血抄成的,誉为舌血真经,极是珍贵。

除此,云居寺的木刻佛经数量也不少。直至乾隆年间,木刻佛经总共存有77000余块,重量达四百吨,这可谓是佛教东传两千年来的译著大成了。世上今天现存两部汉文字大藏经,一部就是藏在云居寺的《龙藏经》,另一部就是韩国海印寺的《高丽藏经》。

上面的统计,其实还没把石经山山腰上9个藏经洞里镶嵌在山壁上的经文计算在内。

石经山的山腰,有9洞穴,总共藏经4196块,也因此被称为‘小西天’。这些镶嵌在山壁上的石板刻经,多数就是出自静琬之手。

整座云居寺,其实就是中国佛经收藏最丰富的宝藏。

‘云居寺’地图
本刊特约 · 吴 韦 材

1951年出生,新加坡作家,早年于英国进修美术设计,自80年代初期背包环球旅行后开始专业写作,着有小说、散文、游记等23册。其游记《背包走天涯》全套5集系列曾启动80年代本地年轻人背包闯荡世界的风潮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