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姜 查 · 须 跋 多 传 之 7

莲花中的珍宝

  • 隆波是一个思想那么自由开放的人,可是同时却又持戒那么精严。这实在是个令人迷思的矛盾。
  • 我可以看到隆波的心没有极限。通常,执着戒条令你担心重重而失去自信。可是隆波却容光焕发。很明显的,他不是那种守着一大堆戒然后忧虑自己是否清净的人。他是从修行中得到自由的一个活生生的榜样。
  • 巴蓬寺的教学法是把你放在一个环境,在这里你可以反观你的行为、异议等。你开始看到在这种环境中自然会生起的意见、观念、成见、执着。隆波再三强调需要省思事物的本来面目。我觉得这点最受用,如果你像我那么自我中心和顽固的话,那你就真的需要开放思想。在这方面,我认为隆波的教法就清楚和直接多了。
  • 隆波的教学不限制于某些特定的法门,而是包含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提供一个环境或条件,只要是正统的修行方法就能得到成果。


 3 

——· 头 陀 生 涯 ·——

3.8 》 好 人 在 哪 里 ?

一九四八年,隆波一行人,包括理挽比丘和另个小孩仍然在森林深处修行,一起分享个中苦乐。长期的相处让大家清楚了解彼此的性格和习惯。隆波开始觉察到跟修行和持律程度不同的人在一起行脚会耽误自己的修行。他受够了,对他们感到不耐烦。他打算自己一个人修行,这样比较容易进步,或者更专心一志。因此隆波同意和理挽比丘分开来,而理挽比丘也自愿带这两个小孩回家。

隆波一个人行脚径自来到靠近那空拍侬府小喀村(Khah Noi)一处荒废了的寺院。这里很适合修行,因此他决定小住几天。离开了同参,开始时隆波挺享受独处的自由,不必再挂虑其他事,可以一心一意禅修。他在一切时候都守护眼、耳、鼻、舌、身等根门。出外托钵,他不正视任何人,只是知道对方是男或女。用完餐之后,他会立刻开始经行,一刻也不浪费。一连几天这样密集修行使到他的双脚严重肿起来,迫使他暂停行禅,只是打坐。三天之后他的脚才消肿。

这段期间他不见任何人,因为所有的交际应酬都会耽误修行。某一天,被定力镇压下隐藏着的烦恼反弹了,隆波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嗯,有个沙弥或者是净人的话就好了,至少可以帮个忙。”

另一个念头立刻生起反击:“嘿!好个混账和尚!你不是刚受够了吗,怎么现在又想拉个伴来?”

“唔,我是受够了修行不上位的,现在想要的是个‘好的同伴’。”

可是“好的伴在哪儿,有谁能找到好的呢?之前的都不好,你自己是唯一好的,这不是你离开他们的原因吗”? 

这样反复思维之后,隆波对整件事有新的认识:“‘好的’只在你自己之中。如果你是个好人,那不论到哪里都好。受到称赞或批评你还是好;如果你不好,那就被牵着走,被称赞就高兴,被批评就光火。”所以“明白‘好的’在哪里,就懂得放下。不论去什么地方里、喜欢或讨厌、好或坏都不在于别人,而是在我们自己之内。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必须比了解别人更清楚”。

3.9 》 它 就 是 它 的 那 个 样 子

隆波继续行脚流浪,寻找宁静适合禅修的地方。有一天来到那空拍侬府境内的廓遥村(Khok Yao),他在离开村落大约两百多公尺外一间废弃的寺院住扎。

在这里住他的内心平静轻盈。他描述经历到的禅修体验:有一天晚上,大约十一点钟吧,那时村里正在举行着节庆,经行时觉得某些不寻常的东西正在酝酿中。这种感觉在下午时已存在,脑子里思想很少,人轻松自在。经行到脚累了,我就回茅舍坐禅。刚坐下,我发现自己要尽快把脚盘起来——心比脚快。噢!它要定下来,一切自己发生。我一坐下心就进入平静安定的状态,身体则平稳沉重。

此时还可以听到村子里传来的喧哗声,但我也可以使自己听不到。这是很奇特的情形,我不去注意的话,声音就消失;我要听时,就可以听到,不过不会受到干扰。这里有两个作用并排在一起——心和感受。心和感受,它们就像痰盂和茶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这时我了解到三摩地或定的程度不是很深的话,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否则就只有宁静。如果声音出现,觉知它。心和声音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我继续观察着,如果这个不是事实,那会是什么?它们是分开来的,没有合在一起。我不断观察,后来领悟到知道这点相当重要。这是连续(santati),当这个连续消失时,就会被寂静(santi)取代,这时连续就成为寂静。

明白了这点之后我就只专注禅修,不去分心其他事情。我发现到如果这时候不坚持忍耐也可以,不会有懒惰、疲倦或烦躁的感觉。这类感觉不存在,一切都恰到好处。如果想要停下来,就停下来。

不久我停止打坐,即使不是正式坐着,心还是保持在同一个境界中,没有停止工作。我拿个枕头放在头下准备休息。当头部刚要触到枕头时,突然心往内进入,它不断持续往内,这时感觉到好像电线连接到保险丝,身体突然发生巨响爆炸。当时浮现的知识非常深邃精细。过了那一点,它进入一个没有其他东西可以进入内在空的境界中,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进去。它在那里停留一阵子,然后心回复平常状态。整个过程自动发生,我只是作为观察者观察。

回到平常的意识状态之后,一个问题浮现:这是怎么回事?

它就是它的那个样子,不必怀疑。心很轻易的接受这个答案。

休息一下之后,它再次进去。我并没有要它发生,同样的体验再次发生,这一次身体爆成碎片。然后心再次进入内在空的境界。寂静!这一次它看来更加熟练,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进入这里。心在那儿待到满意这体验为止,然后它退回平常的状态。这一切都是自动发生的,我完全没有加以控制。我只是观察它,清楚明白的知道它。

第三次发生时,整个世界炸成碎片,大地、草木、山岳......所有的东西粉碎消失在空中,没有人、东西......剩下,最后什么都没有。在这意识状态中逗留之后,心变得完全满足然后退回平常的状态。

我不知道该怎样解释这次体验,它超越一切语言文字和相待比较。心在这境界中很久才自己出来,我仅仅是个观察者。有谁对这个经验有概念?我在这里提到的全部是意识的本质,没有说到心(Citta)或心所。任何对修行有诚心,准备好为法牺牲的人都能体验到这转化的能力。整个世界翻转了过来,体验到的知识与之前的经验完全不一样。

在这个境界中,接触到你的人会以为你失去了头脑,发疯了。如果无法控制自己,你大概真的疯了。为什么呢?因为你会用与之前完全不同的观念来看事情,即使是之前见过的人现在看起来也不一样。其实这全是你自己内在的变化吧了。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不可思议,你对事物的认知与别人完全不同,你不再和他们有共同的语言,从此以后你和其他人再也不一样了!

3.10 》 执 着 之 苦

在廓遥村废弃的寺院住了整十九天隆波才离开去其他地方。这时的隆波充满了自信,他发现教学佛法不再是个问题,解决自己与别人的困难也显得轻而易举。他一路行脚向那空拍侬府的诗颂堪县,渡过湄公河到寮国去普颂寺(Phra Buddha Polson)礼佛。回来诗颂堪之后,隆波住在侬卡村(Nong Kah)。 

他那时候用的钵太小,而且还有个裂缝,侬卡寺的一位比丘送了他另一个钵,接下来为了这个钵让他忙了好一阵子,虽然这只是琐事,却让他有机会再一次观察到自己对资具的执着。他在廓遥村有过甚深的禅定经验,可是现在却发现自己的功夫仍然不够稳固,在面对考验时即陷入烦恼中。

有位比丘好心送我一个钵,可是这个钵同样有条裂缝,而且也没有盖。怎么办好呢?我想起小时候放水牛时,看过朋友用藤来编织帽子。嘿,这会是个好主意!我请一个村民替我采来一些藤。我就把这些藤编织成圆形当作盖。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可是它看起来更像盛糯米饭的筒,结果我带着它出外托钵时样子很滑稽,村子里的人戏称我作大钵和尚!哼,没什么大不了,我再编织一个就是了。

现在我要重新编织一个像样点的盖了,这可是急着要用的唷。我日夜赶工,整个心思花在这玩意儿上。晚上我挑灯加班时,一个不小心打翻灯台,热烛油洒下来烫伤手臂,还剥去了整块皮。你看那个疤痕到现在都还在呢。

哎哟!我到底在搞什么嘛?这是正思维吗?出家难道是为了收集这些袈裟、钵还有什么的。为了编织那个钵盖甚至连觉也不必睡,简直走火入魔啦。这是错误的精进!

醒觉到这点,我立刻放下工作去打坐经行。可是欲望的力量实在太强了,经行时那个盖子不断浮现。哦,我又到回去继续加工了。我想那个盖子想疯了,也不管那时是白天还是晚上。

我就这样拼命赶工,到差不多要破晓了才停下来坐禅休息一会儿,这时心中再度想起关于错误的精进的念头。就当我半睡半醒时有个禅相浮现,我看到佛陀,他要教我佛法,我赶紧向他顶礼。他说:所有的资具都只是我们五蕴的辅助物。吓!听到这里我整个跳了起来,回到清醒意识。这句话到今天仍然清楚地铭刻在我的心里呢。

从此以后我就克制自己。我发现到只要疯狂想要得到某些东西,我就会失念,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所以,我不再当工作狂,做到某个程度就停下来坐禅或经行。这点非常重要!我们的心总是牵挂着手上的工作,要把这个挂碍斩断非常的难!所以我把这个当作是禅观的对象拿来修行,训练这颗心放下。我不再一次过编织完那个盖,而是分割成许多时段来完成它。这样子训练我能够很好地观察自己的心,还有它的感觉。

表面上尽快把工作完成,不必再挂碍很合理。可是从修行的角度来看,就不尽然如此。因为工作永远是没完没了的,试问有哪一天能彻底做完呢?所以关键在于心能不能够放下。这个道理也适合用于感受,不管是乐受苦受都一样。只要心还不能放下感受,那你就不断的一会儿苦一会儿乐。这跟编织钵盖同样一码事。明白这个原则,你就知道如何在生活中修行。所以,我再也不会像从前般忙着把工作做完,我会把工作暂时放下去经行。只要开始牵挂,我就会提醒自己,嘿,赶快放下、放下!我就这样训练自己,心放下了就很轻松、从容。我学会了在需要的时候放手。

接下来是钵的外套,制作它时我照着这原则修行,看到自己能够在工作与修行中保持平衡,多么有成就感呀!从中你可以看到我们为什么受苦,知道了这点就自然会应用佛法。从那时候起,无论行住坐卧我都充满喜悦。做好了新的钵套我用它出外托钵,大家仍然瞪大眼睛看着我,对这个特别的钵非常好奇。

完成了外套之后,我打算再把钵上一层漆。还是沙弥的时候,我就经常看到比丘们替钵上漆。我决定过去益梭通府(Yasothorn),那里有许多树的树脂可用来作漆料。拿到了漆料后我把钵和盖都涂上。一些村民告诉我把它放在水井里浸,井里的冷水会使它干得快些,大概三天左右就可以干透。我照着他们的话做,把钵吊进井里面。可是整整一个月过去了,漆还是没有干透。结果这段期间我没有钵用,无法出外乞食。我一直担心着这件事,根本无法静下来打坐,不停的把钵从井里吊上吊下,检查看是否干了。唉,烦死人了!

最后,我投降了,我想即使是再等多一年也干不了,干脆叫人用报纸把它包起来。这样我才有个钵能出外乞食。

至于盖子,后来我又用旧铝盘剪成圆片再烧焊做一个。我没想过向这里的人讨另一个钵,那可是损福的行为啊,我必须随缘忍受。

最后当钵和盖都干透时,它们看起来乌黑漆亮呢!

鸣 鹿 说 法

从一开始人们就可以看到隆波有一项很明显的优点,那就是他善于用因果观念来应付困难,解决问题。比如在坟场修行的经历或在廓遥村的禅修过程,他都用因果观念来提升自己。另一个例子是他在深山病重时的领悟。有一次,

他独自一人在一座深山中得了重病。那时他发高烧到无法走动,只能一直躺着。经过好几天没有进食,身体虚弱极了,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他担心死了被人发现尸体的话,那些人会去通知他的家人,然后这些亲戚就得大老远跑来这座森林里处理他的遗体,替他火化。这太麻烦了。想到这点,他把出家证拿出来,准备在临命终前把它烧掉毁灭自己的身份,这样一来就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了。

在担忧这件事时,他听到一只鸣鹿在附近大声鸣叫。这鸣声触动了他,作了以下的思维:那只鸣鹿或者其他动物会生病吗?

当然啊,它们都有身体嘛!

那它们有吃药或打针吗?

不可能的事,它们只有吃叶子、草还是在森林里找到的什么食物。

好,即使是生病了没有药,没有医生,全世界不是还有许多鸣鹿和动物继续活着,对吗?

嗯,对。

经过这番反思,他受到鼓励挣扎起来并喝了些水。然后开始坐禅。早上他觉得好许多,有力气出去托钵。

以法为皈依

在一次与巴蓬寺的僧众开示时,隆波回忆起那段云水生涯的日常生活:我甚至连个滤水囊都没有,那个年代日常用品很稀少。我只有一个小小的铝钵,使用时必须好好的保护。晚上点香得用打火石起火,在宁静的夜里敲击打火石,啪!啪!啪!声音响到大概把鬼都吓跑了。

自己一个人修行的生活实在辛苦,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其中也蛮有乐趣的!例如,烤蔬菜配辣椒酱姜丝吃,哇!辣得不得了,可是太好吃了!我会拼命吃不个停。

我想,要在森林里修行,性格必须够坚韧、够硬、吃得了苦。在里面实在不简单,随时你都会被老虎还是野象什么的攻击,你必须准备好面对死亡,把性命豁出去!如果你能够严格持戒的话,你就不会再有任何恐惧或担忧,不再害怕死亡。你会很自然的用佛法当武器来防护自己。换句话说,你会以佛法为皈依。

我几乎流浪过每一个地方,你可以说得出的任何一座山,我都到过。而我唯一的武器是佛法,我置一切于度外,把生命豁出去,有必要的话我愿意牺牲性命。我领悟到佛陀的武器远比猎人的任何武器有效,这加强了我的信心和愿力。我无时无刻不在观察思维,看透一切事物而觉悟。我觉悟到苦以及它如何消失,这令我轻松自在。只是知道苦的人能够得到平静,可是超过这点他就没有办法看透。对于死亡的恐惧也是如此。把性命交给死神的话你就不会死!遭遇到痛苦的话你必须面对到底,不要希望痛苦会停止,而是不停的观察它,这样的方式你才能彻底解决问题不再受苦。

只要让你见到了圣谛——真理,你就会珍惜它。那时你的心就会变得强而有力。届时你还有什么好怕的?你不再害怕任何东西,不管是人、动物还是住在森林里的什么,你都不再害怕。能够这样思考,你的心就会很坚强。这就是我所说的得到法的武器

基本上,这包含了觉(vitaka)和观(vicara)。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继续修下去直到证悟真理,那时就会产生喜(piti),身体的汗毛会竖立起来。这个修行的成果,会让人在忆念起行禅,还有佛陀及法的功德时充满法喜和快乐,令全身的汗毛都竖立起来,有些人还会激动的流下眼泪。这时人会变得充满勇气,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只会促使他更勇猛精进。他会对获得的智慧感到欢喜。这也称作禅那(jhana)。这些体验——觉、观和喜会淡化退失,之后心会定下来成为一,称为心一境性。这是以三摩地为基础,而带来平静和定。在这个基础稳固下来之后,智慧就会生起。

从这个体验,我领悟到只有禅修才能达到绝对的真理或证悟,这跟研究经典和学术思考或者讨论是两条不同的道路。说到底,只有禅修才能彻底解决问题。之后我感到轻松自在,不管身材是胖还是瘦都没问题,即使是生病也无所谓。我不再担心母亲或其他亲人在哪儿。不!这些思想不再干扰我。我整个心思都在禅修上,不再有任何担忧。心已经翻转过来,变得稳定坚固。

不管你去哪里听闻佛法或研究,当然你会学到一些东西,但这不是一切。关键在于你必须自己亲手去做,否则困扰和疑惑永远存在。相反的,如果你去尝试,你就会知道一切,然后就完毕——圆满。你的心变成平常心。

——待续
作者 阿姜查的弟子们
中译 捷平
审阅 永觉比丘
联络处 Wat Pah Nanachat  国际丛林道场
联络人 Ajahn Cagino  永觉比丘  
电话 +66-8-5777-3112
版权所有Wat Pah Nanachat

評論

留言

成功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