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姜 查 弘 法 系 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道在茅坑中》
如何修行解脱道(2)
你们一定要行中道
也就是一方面与快乐和痛苦的
各种心境保持接触
同时又与它们保持一段适当的距离,
不沾两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看守好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事进退有度,那么举手投足就表现得优雅有气质,谈吐得体,同时也能在自制中坦然自在。大家可以把这个跟住的地方或禅堂比较,定时清理的话,里外将整齐美观,不会脏乱,这是有人照顾的结果。你们的言谈举动也一样,好好观照就自然娴雅,秽亵、不道德的言行无从浮现。
所谓“初善、中善后亦善”,或者“开始时和谐、中间和谐、后阶段也和谐”是什么意思?——“善”从始至终贯穿戒、定、慧的修行。修行开始阶段是善,如果开始是善,中间必然亦善。假使修习念住和自制,能修到自在地自然而然如此——时时警觉——心将会稳定和坚决地持戒自制,持续专注修行,并因此而集中。能做到安稳于出家生活和律制,念住和自制修得不动摇,可以视为定——三摩地。
修行中自制连续没有中断,一直看管言行举止,负责所有外在的行为,这个修行面向就是戒。
念住和自制修得不动摇的修行面向称作定,此时心牢牢地专注于戒和自制的修行,“牢牢地专注于戒的修行”意思是平稳、没有间断地保持念住和自制,这是定作为戒增上缘的特性。
然而,定还有更内在、更深刻的一面:在修其他法之前,一定要先修戒和定!这点非常重要,你们一开始就得培养戒和定。
一旦心沉浸于戒与定,修成稳固的戒与定,面对六尘时,就能观察和思维善恶——自问“这个对吗?”“那个有没有错?”心接触到各种的色声香味触法时,“觉知者”会生起,觉知喜欢不喜欢、快乐痛苦以及各种六尘,你能清楚知道,了解不同的东西。
有念住的话,就能看到进入心的各种所缘,以及心对它们反应,“觉知者”自动把它们当作思维的对象。当心已经稳固地建立起警觉和念住,一与六尘接触,就可以注意到所有通过身语意表现出来的反应。
修行中的这个面向——在觉知六尘时,心分辨抉择善恶是非——就是慧。这是慧——般若——的初阶,它将随着修行的深入日趋成熟。
这些修行的不同面向全都从心中生起,佛陀把这些特性称为戒、定、慧。修道的入门阶段就是这样修。
继续修下去,一种新的错觉和执着会在心中生起,你开始执着好的与善的,害怕心中的任何缺点或过失——担心会破坏你的定力。
与此同时,你开始热衷修行,精进用功呵护它,只要心接触到六尘,你会害怕、紧张!你也觉知到别人的缺点,即使是最微细的过失也逃不过你的注意,这是因为你关注自己的修行。
这是修行戒定慧的一个境地——外在的境地——你已经依据佛法的宗旨建立起知见,这实在是修行的根本,在心中建立起这个基础非常重要!
尽量继续这样修下去,你甚至会修到不管到哪里,遇见谁,都起分别心,挑每一个人的错处。你会对周围的一切不断作出喜恶的反应,每一样事物都变得不确定,都让你不停思维应该如何正确地修行。
这时你整个废寝忘食地沉迷在修行中,不必为此担心——在这个阶段,修行过度总比不足好。尽量地修,下定决心看管自己的身语意,这些无论修行多少都不为过。这是修行戒的另一个境界,其实,戒定慧全部都在这里了!
如果要用波罗蜜来描述这个阶段戒的修行,这是布施波罗蜜或戒波罗蜜,这是这个层次的修行。修行到这个阶段,你可以进入更深细的“近布施波罗蜜”与“近戒波罗蜜”*[注:上座部佛教据修行程度把波罗蜜分成三个境地:最初的是一般波罗蜜(pāramī),比较深细的称作近波罗蜜(upapāramī),最高的境地是实相波罗蜜(paramattha pāramī)。],这些都修同样的德行,只是心处于更微细境界,你只须专注努力从粗转到细。
一旦你在修行中证得这个境界,内心会养成强烈的羞耻感,恐惧于犯错,无论何时何地——在公众场合或私底下——都害怕犯错,你变得真正畏惧任何过失。
在修行的每个面向,你的心都保持这品德,保持自制,注意身语意以及不断分别对错,这些成为你修行的所缘。专心这样修,坚决不变地以这为修行之道,意味着心变成了——传统教法中所谓的修行——戒定慧。
当修行持续成长,这些不同的特质和品格会在心中一起圆满。然而,这个程度的戒定慧还不足以培养禅支——修行还是太粗浅。
无论如何,此时心已经相当细腻了——这是粗中之细!对于一个从来不曾观照心,也不曾在禅修与念住下过多少功夫的凡夫而言,这个境界已经很微妙了。这就像是个穷人——拥有一二百铢就已经很多了,虽然对百万富翁而言根本微不足道,情况就是如此,你潦倒穷困时,几百铢就算是很多了。同样的,即使这只是修行的初阶,只能够舍弃粗重的烦恼,对一个从未修行,不曾消除烦恼的凡夫来说,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了。
在这个层次,能尽心竭力地修行让人有种满足感,这是你能自证自知的,要修行者自心去体会。
如果做到这点,就意味着你已经在道上,即在修行戒定慧了。这些必须一起修,缺少任何一项,修行就无法正确上路。你的戒行越严谨,心就越定,心越定,智慧就越凸显……每一德行都充实其他德行。最后,由于戒定慧是如此密切相连,以至实际上三者等同无别。
你的修行能没有间断,没有懈怠,即正确的修行。假设能修到这个地步,那就表示你已经进入正道,踏上修行的第一步——最粗的层次——一个相当难以保任的阶段。
你的修行更深入微细,戒定慧会在同样的地方同时成熟——它们从同样的原料精炼出来。这有如椰树,椰树从地下吸收水分,通过树干把水输送到树顶,最后渗入椰子,即使这水是来自地下的普通水,现在也变得清洁甜美。椰树基本上受粗糙的土壤和水分滋养,它吸收了再净化,转化成清甜纯净的物质。同样的,修行戒定慧——修道——由粗浅开始,经过禅修与反省来调伏与净化心,而变得微细。
心越来越微细,念住就越来越聚集,专注于愈来愈集中的范围,当心越来越往内专注自己,修行就变得越来越容易,不再犯严重的过失或闯大祸。
现在,心只要受某个事物影响,你就会有疑惑——例如,应该怎么做或怎么说才正确——你只须把妄想停下下来,同时加紧用功,继续把注意力越来越往内深入,这样定的修行就会不断稳固和专注,而慧的修行也增强,你可以看得更清楚,更容易。
结果你可以清楚地观察心与心的所缘,不再去分辨那是意、身或语,不必再去分开它们——不管是指心与身或心与心的所缘。
你看清楚是心对身体下指令,在行动之前,身体得依靠心。然而在指示身体之前,心本身不断受到不同的因缘影响。你不断往内专注,思维佛法,慧根会逐渐成熟,慢慢的你只观察到心与心所缘,就是说开始体验到身体——色法(rūpadhamma)——是无色法(arūpadhamma)。
通过观慧,你很肯定地理解身体与修行,不必再摸索,心体验到与它接触的身体生理特性为无色法,最终,只是观察心与心的所缘——进入意识的对象。
现在,观察心的本性,你可以看到处于自然的状态时,心没有成见,也不受什么影响。它就像是绑在竿子顶端的一块布或一面旗,只要不受干扰,就保持静止状态。另一个例子是树叶——平时静止不动,如果动摇,肯定是有风,有外在的影响。正常的情况之下,树叶静止不动,它们不会去牵扯任何事物或任何人。它开始动摇,那就表示一定有某些外在的东西,比如说有风,令它摆动。
心在自然的状态下也一样——在里面,没有爱与恨,它也不会去责怪别人,它本身独立,存在于真正清晰、光明、没有染污的纯粹状态中。在这纯粹的境界中,心是止息的,没有快乐或痛苦——事实上,它完全没有体验到受,这是心的真实状态。
所以,修行的目的就是往内追寻,探求和观察直至到达原本的心。原本的心又称作清净心,这清净心没有执着,不受外境影响。换句话说,它不追逐各种可意或不可意的六尘,它处在一个持续知道和觉醒的境界中——对任何体验保持清晰的念住。心在这个状态之下,没有可意或不可意的外境能干扰它。
心不“变成”任何东西,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动摇它。为什么呢?因为有觉知的缘故。心知道自己清净,它自己开展显现出来,变得真正独立,达到自身的本来面目。它是如何实现这本来的境界呢?——通过念根有智慧地反映,看到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不受任何人控制。
我们体验到的快乐和痛苦就是如此:这些心态升起时,它们就只是“快乐”和“痛苦”,快乐没有主人,心也不是痛苦的主人——心境并不属于心。你们自己去观察。实际上这些和心毫不相干,心与境两者各自分别。
快乐就只是快乐,痛苦就只是痛苦,你只是个觉知者觉知它们。以前,由于贪嗔痴扎根在心中,每当接触到即使是最微细的可意或不可意的法尘,心立刻反应,你会抓着不放,结果感受快乐或痛苦,你就一直放纵在快乐和痛苦的状态中。只要心不知道自己——没有光明——情况就必然如此,心不自由,不管接触到什么所缘,它都受影响。换句话说,它没有皈依,无法真正自依止。一接触到可意的法尘,心情就变好,心忘失了自己。
跟这个相反,本心超越善与恶,这是心自然的本性。对可意的法尘感到快乐,或者对不可意的法尘感到不快乐,都是无明,不可意法尘令你们受苦,可意的令你们快乐——这就是世间!
六尘伴随世间一起到来,它们是世间,引起快乐和痛苦、善与恶,以及所有无常不确定的东西。一旦偏离了本心,一切就变得不确定——只剩下无止境的生死、不确定、恐惧、痛苦和困难,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停止它或者把它熄灭,这就是轮回。
用智慧反省,可以看到自己受习气和因缘所限制。心本身其实是自由的,会受苦是因为执着之故,比如称赞和批评,假设有人说你蠢:为什么这使你受苦?因为你觉得受到批评,你“捡起”这信息装进心里,没有念住地“捡起”、收集和接收那份信息,使你感觉到像被戳伤了。
这是执取,一旦被戳伤,就是“有”,“有”造成“生”。你修习不在意或执着别人说什么,只是把他们的话当做声音,传进耳朵,那样就不会有剧烈的反应,由于心没有制造出什么来,你不会受苦。这就好像是听到一个柬埔寨人骂你——你听到他说话的声音,但就只是声音,因为你听不懂他说什么,你不会意识到被骂。由于心只听到声音,收不到这份信息,就不受干扰。有人用你不懂的语言批评你,你只听到声音,不会受影响,你不理解那些话的意思,就不受伤害。倘若心修到这个地步,就比较容易知道每一瞬间意识的生去与灭去。这样思维,越来越往内深入,心就变得越来越细腻,超越粗重的烦恼。
——待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