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结 书 缘
心镜无尘,解脱自在
——试读《擦亮心灵之镜——拉姆达斯的活在当下之道》
·
拉姆强调当我们去探索
当下这一刻——不是前一刻,
也不是下一刻,而是这一刻,
那慢慢的,我们就会深入宇宙之心,
真正的本性实相。
·
文 · 普 向
“活在当下”在当前是许多人常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成为“经典金句”,甚至很许多西方著作与电影都会常出现的名词。六十、七十年年代,东方禅修与灵性生活传入美国,拉姆达斯(Ram Dass)是其中的先锋之一,是当年西方灵性大师里,一个极其重要的名字。
拉姆达斯的一生充满传奇,他原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拥有极高的名誉地位,然物质名利无法满足内心需求,因此他试图通过“迷幻药”去扩展与了解精神领域的丰富,因此被哈佛大学开除。他理解到“迷幻药”的不足,不是自主性的进入“体悟状态”,他因此开展了前往印度的漫长灵修摸索之路。
拉姆达斯在印度遇见许多佛教与印度瑜珈的大师,修学多年后,他返回美国,开始教导灵性修学,带动西方世界“活在当下”灵性思潮。其多本灵性作品被誉为“婴儿潮世代圣经”,著作也大量被译为各种语言,受佛教徒或新时代追随者所追读与参鉴。
这本书集合拉姆达斯所有有关灵性教导的内容,书中的教导提供了“活在当下,此时此地”的实用方法,教导读者如何返回自身的“真实本性”。
拉姆达斯表示“活在当下”四个字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一辈子的内在功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灵修法门或方法,而“活在当下”这法门让人全然“活在此刻”,不管发生什么,在当下都以爱来包容,让心灵充满爱的觉知。
全书共分8个篇章,当中有几个篇章我特喜爱,重复翻阅:第四章“面对年老与变化”;第五章“有意识地活着,有意识地死去”以及第六章“从苦难到恩典”。
拉姆表示万物都会改变,会变旧变老,变老其实也有很多好处,不会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他提醒不要陷入以往的“小我”角色,学习培养观照者的觉知,不要用“心智”抓住“自己”这个身份,任何的抓住不放,只会使我们远离当下。
拉姆认为应将“老与死”视作“生”的契机,通过变老当作促成觉醒的工具。对死亡的恐惧是一种“预支”的恐惧,唯一可以为死亡做准备,就是一刻一刻地过生活。当我们全然“活在当下”就不会预支恐惧、焦虑以及身心的痛苦。他表示我们能有意识地死去,前提是我们要先学习有意识地活着。他强调灵性工作,有很多东西要学习,需要慢下来,好让自己的心智与心协调一致,活在此时此地是可以去体验的。
关于苦难,一般人很抗拒,但拉姆表示我们可在苦难中找到恩典。1992年,他突然发生严重中风,造成失语与瘫痪,但他从中风中学习如何观照“肉身的小我”与“灵魂的真我”。他学习与疼痛相处,而不是把“疼痛”当作一切,将中风视为一场恩典,对灵性修学的信心更强,成为“觉醒”的部分。学习接受苦难的完美与痛苦,从苦难的经历中学会了真正的慈悲,而真正的慈悲是超越同理心,与他人的经验同在,苦难让我们觉醒,进而与他人不再只是关系的连接,而是与他人合而为一,这尤如佛教所言:众生一体,同体大悲。
拉姆强调当我们去探索当下这一刻——不是前一刻,也不是下一刻,而是这一刻,那慢慢的,我们就会深入宇宙之心,真正的本性实相。
他坦言人生是一门不可思议的课程,灵性悟道或需终其一生去摸索,但结果是值得的,我们有机会学习回到原点,从混沌的“无明”回归到清净的“本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