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月 的 感 悟 】
\
佛陀的
十五种善行
\
法增尊者|澳洲蓝山佛宝寺
(一)波罗提木叉律仪(Patimokkha sila)
《解脱道论》称之为波罗提木叉威仪戒,《清净道论》则译为别解脱律仪戒,其含义都是一样的。《清净道论》中这样说:「此处的『别解脱律仪』即学处,因为受持者得以解脱和脱离恶趣之苦,故名『别解脱』。所有戒皆由佛陀制定,只有佛陀才有此能力
(二)守护六根(Indriya_samvara sila)
即通过正念守护眼、耳、鼻、舌、身、意,不让烦恼贼通过六门进入心中。一般人因为不能摄心於止禅或观禅的目标上,当六根触到可喜的六尘时,心中即生起贪爱;反之当六根触到不可喜的六尘时,心中则生起瞋恨。因此他们的心中无时无刻都受到烦恼或不善法的入侵。佛陀多数以观智,如观行法的无常、苦、无我,或以止禅业处,或进入阿罗汉果定,来守护六根。
(三)饮食知量(Bhojane mattabbuta)
是指食用足够维持身体健康的适当食物量,并且如此作意:“我食用这食物,不是为了享乐,不是为了肥壮,不是为了美丽,不是为了妆饰,只是为了支持及维持这个由四大种色所构成的身体,为了防止由饥饿引起的不适,为了帮肋梵行作如此思惟;我将灭除由饥饿引起旧的苦受,并阻止因饱食而引起的新感受;这样,我才会健康、无过失、安住自在。”
在用餐时,佛陀不会像常人一样,直到肚子胀起来才停止饮食。
如果佛陀需要吃三十口饭,剩下三口以水代替。饮食知量对於修行是很重要的,如果受不了贪欲的诱惑,而吃到肚子饱胀,会造成身体不适,打坐时会昏沉,身体往前倾倒,思路迟钝,目标也会显得模糊不清,以至无法用功,枉费稀有难得的人身,与修行的机会及它的崇高意义。
(四)警寤策励(Jagariyanuyoga)
指白天不睡觉,靠着行禅与坐禅,克服阻碍善法的五盖,净化心灵。
初夜时(晚上六时至十时)同样藉着来回经行与坐禅,克服阻碍善法的五盖,净化心灵。
中夜时(晚上十时至凌晨二时)以狮子卧的姿势右胁躺着,右脚跕
着左脚,正知正念,并注意应该起床的时间。
后夜时,藉着来往经行与坐禅,净化阻碍善法的五盖,只用三夜
中的一夜睡觉(三夜是指夜晚分为初夜、中夜和後夜三个部分),其他二夜则在修禅。
佛陀时常保持正念和醒觉,一天只睡一个小时二十分锺。他的生活如下:
——晚上六时至十时,他为信徒开示和协肋比丘解决修行上的问题。
——晚上十时到凌晨二时,为天神开示。天神因为怕人体臭,而半夜人较少,所以都是半夜才前来听佛陀开示,气味没这么重。
——凌晨二时到三时,佛陀开始经行。
——凌晨三时到四时小睡一小时(下午有小睡,故共一个多小时)。
——四时到五时,入阿罗汉道果,享受涅槃之寂静。
——五时到六时,佛陀为一切众生散发慈悲,并应用一切知智,观看当天有哪一位众生 将证悟道果。无论即将证悟的众生身在何 处,路途有多远,佛陀都会不辞劳苦地走去向他说法。
第五至十一行是七个妙法(sadhamma),包括:
(五)信(Saddha)
是对当信之事有信心、决意而不犹豫。信是对以下八项的深心信受:
1. 佛的德行指每一尊佛,包括过去佛与未来佛。
2. 法一包括对道、果、涅槃及三藏经典的信心。
3. 僧一包括已证得须陀恒、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罗汉道果的四双八辈。
4. 戒、定、慧。
5. 过去五蕴。
6. 未来五蕴。
7. 过去五蕴与未来五蕴二者。
8. 缘起法一此法即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基本上是解释生死轮转的因缘结构:当无明存在时而依靠无明,行等缘生法都会存在;当无明灭时,依靠该缘(无明)而生的行也跟著灭。缘起法也包括因果法则。佛陀对业及因果的了解是圆满的。
(六)惭(Hiri)
对恶行或贪、瞋、痴等恶念的生起感到羞耻。羞耻心永远与佛陀同在。
(七)愧(Ottappa)
对恶行或贪、瞋、痴等恶念生起感到害怕(害怕恶行所带来的果报)。当然,佛陀再也不犯任何恶行。
(八)多闻(Bahussuta)
多闻包括对经、律、论藏三藏的知识和观智。
(九)精进(viriya)
这包括佛陀已圆满修行的以下四法:
1. 精进於断除已生的恶法。
2. 精进於防止未生恶法的生起。
3. 精进於令未生的善法生起。
4. 精进於令已生的善法增长。
(十)正念(Sati)
佛陀对身、受、心及法四念处,已经圆满修习。身、口、意从不失正念。
(十一)智慧(Pañña)
透视五蕴无常、苦、无我的智慧。
第十二至十五“行”是:
(十二)初禅
(十三)二禅
(十四)三禅
(十五)四禅
佛陀的一切知智是因“明”而圆满。由於一切知智圆满,佛陀了知那些资讯对众生有益和无益。佛陀的大悲心圆满来自于“十五善行”,并以大悲心劝导众生避恶行善,趋向不死之境。
明与行的重要性
八明、十五行对我们平常人极为重要。譬如我们需要“行”(布施、戒与定),才有机会遇到善知识或佛陀。我们需要“明”(如观照名色和五蕴为常苦、无我的智慧),才能在遇到佛陀或善知识後,听闻佛法后修习而体证涅槃。如果只行布施、持戒及修定,而缺少“明”的种子,即使能在下一次的佛法时期,亲身听闻佛陀说法,但却不易体证四圣谛。
如侨萨罗(kosala)国王波斯匿王,虽然多次亲近佛陀,佛陀也数次为他说法,但由於他在过去世没有累积“明”的种子,因此不能开悟。
对于只具备“明”,而缺少“行”者,虽然可以在下一尊佛的时期听闻佛法,取得证悟,但由於缺少“行”,难有机会遇到佛法时期。正如教导菩萨无所有处及非想非非想处无色禅的阿罗罗迦罗摩(Alarakalama)和优陀喀罗摩子’(Udaka Ramaputta),虽然具备“明”的种子,可以通过听闻佛法而证悟四圣谛,但不幸的是,阿罗罗迦罗摩在菩萨还未证得正等正觉的前一周,已死去而转世至无所有处无色界。而优陀喀罗摩子则在菩萨证得正等正觉的前一晚,死后转世至非想非非想处无色界。
“明”与“行”这两个种子,对有幸得遇佛法,而未能获取“明”的人,确实是失之良机。因为他们不能透视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这“明”只能在有佛法时期才能获得。因为现在我们不是生在八不幸生命界(atthakkana)里的众生,因此我们应该把握此生的良机,人身难得,我们应致力於培养慧。如果我们决意竭尽所能,并坚定不移地精进修行,加上我们过去生成熟的波罗蜜,就很有可能在今世彻底灭除贪、瞋、痴等众烦恼,达到解脱。如果我们这一世无法解脱轮回的痛苦,那我们至少应该努力具备“明”与“行”两者,能够确保来世再遇到佛法,并在接触佛法后证悟涅槃,断除轮回的束缚。
5月15日(四月十五)是卫塞节,在这个吉祥的日子到来之时,让我们追寻佛陀的足迹,学习佛陀的智慧,依教奉行,精进修学,感恩佛陀的教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