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是我闻监狱经 |
监 狱 经 之 出 狱 篇
改变,从心出发
得他人赞扬是种鼓励,
并非已成功,
应再接再厉;
遇他人批评是种鞭策。
当你还在监狱时
当你将踏出监狱
当你正踏出监狱
当你已踏出监狱
别忘了日夜等你归来的父母
别忘了过去的经验,伤了自己增添他人忧悲
别忘了宽赦后,解脱的心情非金钱能买
别忘了等待宽赦的日子,让他人看见不断改变的自己
别忘了你现在是以错误换回一口新鲜空气
别忘了未来是个全新开始,人人都在等你一齐开创
别忘了监狱的你须以忍而寸来挨过艰苦日子
别忘了期待好日子来临的漫长等待
别忘了活在恶人的世间要懂得保护自己
别忘了在监狱过着安份守己的生活
别忘了面对各种对待时不可有所奢求
别忘了当亲戚朋友探望时,自然流露感恩的心
别忘了亲戚朋友没来探望时体谅他人生活处境
别忘了失去自由升起一念追悔心
别忘了在监狱里一人犯规他人也受连累的感受
别忘了当你接触佛法时开始找到信心,因为一切都可重新再来
别忘了当你发心成为佛教徒时曾对三宝许的愿
别忘了当你接受佛法指引每天自修念佛诵经禅坐
别忘了接触佛法时希望天天过得真实
别忘了在狱中闻法听经时,常觉时间不够
别忘了因佛法的智慧做出令人动容的真忏悔
别忘了听闻佛法后能有早点接触佛法的醒觉
别忘了……
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美好的一面,只是他们忽略察觉作息规律的心已被训练,足以面对日后的生活状态,在他们还没踏出监狱大门;或者还在监狱;又或者将要出狱;抑或踏出监狱大门时,我都会规劝、提醒和叮咛他们:狱中学佛要用心,狱外学佛要脚踏实地;狱中是种磨练,狱外是种考验;被训练的心足以让你活得有尊严,更勇敢面对一切,重要的是别急着得到社会认同。实质的改变是源自内心,要得到社会认同得先清楚自己的动机和言行举止。
要记得:得他人赞扬是种鼓励,并非已成功,应再接再励;遇他人批评是种鞭策,绝不去否认,应更见谨慎。
交待的已交待,重复的亦重复,最终只有靠自己。在狱中要好好保护自己,在狱外更要照顾自己,总而言之要依靠自己,就得先保护自己。
活在世间时时有可能遭遇挫折与无明等烦恼,外在因素虽千差万别,但内在因素却逃不出心有所求。
佛法如是说:“恶实由己作,染污亦由己;由己不作恶,清净亦由己。净不净依己,他何能净他?”说明了只有自己才能造恶、才能污染自己;只有自己才能不造恶,自己才能清净自己。净与不净只看自己,无人能清净他人。
过于执着受肯定和太在意他人的言行举止,苦的是自己,也令自己树敌。人非圣贤都有缺陷,凡夫的心总是向外攀缘,为争名夺利执情结亲,就以为可以弥补自己的缺陷,殊不知在我们攀缘的当下,心已随境转,很可能不自主地又重犯错误。别忘了佛陀曾说过:“此心随欲转,微妙极难见,善哉心调伏,心调得安乐;此心随欲转,轻操难捉摸,智者防护心,心护得安乐。」如果 没有守护好这颗心,受苦的是自己。”
人们太过在乎周遭的反应和事物,尤其当遭遇失败或面临打击时,总会意志消沉,对自己没信心。由于害怕被人取笑而显得忧心忡忡。一旦我们存有这种潜意识,生活一定是苦多于乐,因为这世间无法尽如人意的事太多,也难以计算。更由于太过执着他人给予的肯定,所以周遭的大小变化,都像绳索般牵引着我们,弄得这颗心日夜都不得安宁。
切记:“一切烦恼挫折根源不外乎执着。我要看到预期的结果,害怕面对失败。”最终患得患失,对他人不尽信,对自己也没信心。期望他人给予肯定,内心又对他人质疑,这样的生活比活在监狱更苦,这又有何意义?
假如能在任何环境下肯定它为我们生命的一段历程或体验或生活上的学习,就没有挫折埋怨。当然不管在任何环境都能接纳它,如此才能珍惜而从生活中成长。佛法所谓的如是因如是果,因缘果报出现时谁也无法躲避。
果报还自受,只要肯改一切都会改变;如果不改变,面对果报时肯定苦不堪言。任何成果都有它的因缘,不是命中注定,更不是神的安排,而是自己错误的知见与烦恼所造成,如想不要有今天的结果,就别再重复过去的恶因,就那么简单。
我们要学习做自己的主人,学习如何把自己管好、行善止恶,为社会尽本份,为众生尽本份。生命是短暂无常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别再伤害自己,慈悲对待他人”
记得当你踏出监狱时
别忘了……
曾在狱中训练过的心
要记得“改变应从本身起,莫急他人认同你”
文 / 开 照 长 老
开照比丘,1963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怡保,于1987年在槟城洪福寺出家,再到泰国受比丘戒。1987-1990就读于马来西亚佛学院。现任马来西亚沙巴寂静禅林长老团成员,并身兼新加坡护法苑的宗教导师。
1988年开始走入木寇山槟城的监狱,与囚犯谈话、讲经。四年后,在一群死囚的要求下,他来到了加影。每周一早上九时,他将准时出现在加影监狱。在几十年的监狱弘法,他的慈悲不知软化了多少身陷囹圄,手脚戴着重重镣铐的硬汉子,进而皈依佛教。
开照法师除了到监狱弘法, 也常被邀请到国内各大专院校主持佛学营及举办静修营、禅修营、护法营、短期出家体验营, 渡化青年学佛。他的连珠妙语源于他的慈悲和智慧的修持,更来自他非凡的关怀人间的丰厚阅历。
評論